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丨王金庄梯田为何上了高考试卷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丨王金庄梯田为何上了高考试卷
2024-06-19 14:40 邯郸日报 编辑:颜亚楠

王金庄梯田为何上了高考试卷

在2024年河北省高考历史试卷中,涉县王金庄梯田建设成为其中一道简析题的背景材料。王金庄梯田何以能上高考试卷?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走进涉县王金庄,找寻答案。

6月12日,邯郸迎来今年的第一个40度高温天气,王金庄村也不例外。烈日下,三五个皮肤黝黑的村民正在重修石堰。

“前一阵下雨,把石堰冲坏了,现在得重新修一下。”说话的叫王林定,是土生土长的王金庄村人,也是石堰重修队伍中的一员。“修梯田的石堰,是我们这一辈都会的手艺。放在以前,要是不会垒石堰,连媳妇都娶不上,因为嫌你没有吃饭的本事。”王林定是1960年生人,在他们那个年代,只有把梯田修好了,才有饭吃。

农耕时代,如何吃饱饭是王金庄人的大问题。“地没二亩块,路无五步平”是王金庄的真实写照,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王金庄,耕地少得可怜。没地可种,王金庄人便倔强地向青山要粮。

“要说王金庄修梯田的历史,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元代,那会儿就有了梯田的雏形。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康乾时,已经大规模修建梯田。”王林定对王金庄梯田修建的历史如数家珍。而刻在王林定骨子里的,必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段大规模修建梯田的记忆。

“我们这以前有句俗语叫‘孩子八岁不认爹’。因为,早上孩子还没醒,父亲就出门去修梯田了,晚上等父亲回来,孩子早就睡了。”王林定笑着说,“我八岁之前就不认识我父亲。”

虽不记得当时父亲的模样,但王金庄人大修梯田的画面却深深印刻在王林定的脑海中。“当年有专门的修山专业队,队员起早贪黑上山,用镐头把石头撬起来,再收集石头缝里的土,把土过一遍筛子。撬出来的石头修石堰,石堰修好后,再把筛过的土覆盖到石堰上,就能种地了。”

修梯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林定非常佩服老一辈的干事精神:“当年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机器,就算有,也开不到山上,只能靠人一镐头一镐头地砸,靠人和毛驴一筐一筐地把土和石头背上山,特别苦,特别累,但他们还是咬着牙把梯田建成了。”

抬头仰望青山,可以看到层层梯田已建到山顶,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工程,仅仅是靠人和毛驴完成的。记者随着王林定向山上走去,最终来到一块青石前,青石上深深刻着当年修山专业队的豪言壮语: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这万亩梯田早已让青山换了新颜。

继续向上而行,一块块梯田错落有致地出现在眼前。“这梯田里的土,有这么厚。”王林定用左手比了一拃。只有在王金庄,才知道什么叫寸土寸金。“当年修梯田的时候,晚上回家,也得把鞋里的土磕出来,那可都是宝贝啊。”

就这样,王金庄人一代接一代地干,一辈又一辈地修,终于向大山要来了粮。

“我们主要是种谷子、玉米、花椒和核桃。这块地里种的就是玉米。”王林定指着右下方的一小块地说。

这块地里,嫩绿的玉米小苗已经探土而出。不仅如此,王金庄人愣是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在这石头山上种下了更多的农作物,结出了更多的丰硕果实。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梯田上还能种黑枣、柿子、红薯、南瓜,还有很多中药材。”王林定说,此前梯田上已经有很多野生的中药材,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王金庄梯田不仅适宜种植中药材,且品质十分出色。

就这样,在王金庄看似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竟然种植了171个传统作物品种。“在这171个品种中,仅谷子就有21种。王金庄是整个涉县梯田系统里的核心区域,种植的品种也是较多较全的。”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海飞介绍,王金庄还保留了众多老品种的种子。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梯田孕育了多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在“回馈”着梯田,“有些作物跟梯田是相辅相生的。”王海飞说,“比如梯田可以种花椒和连翘,而花椒和连翘又起到了固土护堰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这种“回馈”,又体现出涉县梯田由最初的农业功能向生态保护功能的转变。

据介绍,当地农业部门正计划在梯田上种植更多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以此来提高王金庄村的经济收入。

回来的路上,经过重修石堰的地方,王林定和工友们打了声招呼,半人高的石堰眼看就快要修好。脚下的青石路,也是他们和父辈在风吹日晒下,一块一块修通到了山顶。今天来看,王金庄手艺人倔强、顽强的愚公精神在高科技、新潮流中显得有些笨拙,但这正是他们守着大山不仅生存下来,还让青山换了新天的理由。

如今的梯田绿意满坡,灰白色的石堰首尾相连,镶嵌在层次分明的田块之间,既是风景线,又是王金庄人不断改造自然留下的痕迹。也许,这就是我们前来找寻的答案。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璇 苏醒/文 袁柯/摄

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图文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愿支付合理费用,并协调给予处理。如不同意本网站之转载,请及时告知我方撤除。

相关阅读